第二十六章 朱标应战

涸平的一天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大明的回响最新章节!

    这么好的一群写手朱棣没道理放着不用,未来的话可以把政报和民报分开,不过现在就无所谓了。而且另一个问题是,未来官府发现报纸的好处之后有可能会选择自己办报,到那时朱棣就没理由插手他们的报纸了。所以与其坐视不管,还不如早点把他们加进来,这样的话朱棣还能在名义上掌控话语权。

    “下官也可以写吗?”

    李彧本来以为朱棣办这个报纸就是为了给他自己歌功颂德的,没想到他还愿意主动提出让官府掺和进来。

    “这个自然。”

    “那下官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这种好事没理由不掺上一脚,以后再想宣传自己功绩的话就方便多了。

    双方都在打着各自的算盘,因此这件事很快被敲定了下来。

    ————————————

    南京,御书房

    “陛下,这是亲军都尉府递上来的王爷们近况简报。”

    朱元璋接过老太监呈上来的折子,挥手示意他可以退下去了。由于上次朱棣给了他不少惊喜,让朱元璋重新认识了一下自己的儿子,于是他便决定安排亲军都尉府扩大了情报搜集的范围。

    粗略的翻看了一下,在目前已经就藩的三位王爷里,有关燕王朱棣的内容比其他两位稍多。只不过与燕王有关的都是好事,至于其它两位王爷那边可真是让人怒其不争。

    第一个是老二秦王朱樉,本来朱元璋对于老二是寄予厚望的,所以才把关陕边疆这么重要的地方封给了他,而且希望他能岁秋廵边,甚至安排边疆的大将们都要听他节制。

    但真的是不查不知道,就藩两年来,秦王就没干过什么实事,如果仅此而已倒是还好,顶多是碌碌无为。可他不仅好事没干,反倒是干了不少欺压百姓纵横乡里的事情。

    老三晋王朱棡比他哥哥稍好一点,至少还是有工作能力的。但有一个问题是为人太过残暴,曾经因为饮食口味问题就把给自己做饭的厨子抽了一顿。这次汇报里都是些有关他怎么惩罚下属的事情,也没点正事。

    看着上面写的这些东西,朱元璋气就不打一处来。

    “为什么英明神武的自己会生出这么些个东西呢?”这是他心里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

    接着到了老四燕王朱棣这里,画风突然焕然一新。整练部队、沙盘推演、办报纸、减田租,甚至还自己掏钱修运河。真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跟上面那两个只会拿着岁禄享乐的废物一比,简直强到不知哪里去了。

    “燕王办的北平时报都尉府有拿回来一份吗?”朱元璋对着侯在外边的太监问道。

    他对报纸这事还是挺好奇的,因为他知道那些百姓大部分连字都不识,报纸是要写给谁看呢?于是他就非常想了解一下朱棣为什么要做这种看起来费力不讨好的事。

    朱元璋话音刚落,太监就把报纸拿了进来。见办事效率这么高,朱元璋就随口赞扬了一句。

    能走到这个位置的太监都是人精,报纸其实是和简报一块送到他手上的,只不过他只给皇上递了简报。因为如果皇上对这事不感兴趣的话,也不用让本来就日理万机的皇上受累去看。而如果感兴趣的话,自己也可以马上把东西拿出来,不至于犯错误。

    报纸上有关朱棣的内容朱元璋已经在简报上看过一遍了,与报纸上的描述所差不多。但是与看简报的时候心态不一样,看着这报纸的时候,他是越看眉头皱的越紧。因为他想到了之前自己没注意到事情。

    “收买民心。”

    这是朱元璋看完全部的内容之后得出来的结论。

    以朱元璋那敏锐的政治嗅觉,即使报纸上全篇没有任何对朱棣歌功颂德的话语,但他想要收买民心的意图已经跃然纸上。因为以藩王的尊贵身份,只需要把事情做对,夸奖之类的话自然会有别人抢着来说。

    这报纸看的人越多,对朱棣就越有利。

    “没想到老四还懂得这些事,所图不小啊!”

    朱元璋不知道朱棣是有意地在收买民心,还是无意间达成的。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都值得他去警惕这件事。

    而且如果再联想到朱棣在就藩之前和就藩之后截然不同的反应,不由得让人怀疑,为何朱棣之前在南京的时候一直深藏不露,到了北平就立马各种操作层出不穷呢?

    偏巧朱棣做的每一件事都无可指摘,没有任何僭越的地方。别的藩王就封以后第一件事可能就是把自己的亲卫空额给填满,唯独朱棣不仅没加人,反而筛下去了不少年龄过大的士兵。

    别的王爷都是在不停地敛财,只有朱棣一直在散财,更不用说从别人那里传来的那些负面消息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朱棣希望给他便宜老爹看到的东西,他穿越过来之后就很清楚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朱元璋的监控之下,所以他表现出来的一直像一位乖宝宝。

    不过朱棣终究是无法避免年轻人共有的关于办事过于急躁的这个问题,如果换一个老持稳重的人过来的话,他多半会选择忍耐一段时间之后,再慢慢地把自己不同寻常的地方拿出来。而不是像朱棣这样,想到什么就去做,就藩不到半年就搞出了这么多名堂。

    而且有时候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人无完人,如果一个人不贪财、不贪色、不贪权,那这个人就离圣人不远了。比起自己儿子是圣人这件事,朱元璋更愿意相信朱棣是别有图谋的。

    图谋是什么?恐怕多半就是自己坐的这个位置了吧。

    哪怕朱棣有超越这个时代的眼界,但在政治权谋这方面上,他还是个稚嫩的新手。自以为把自己的想法隐藏的很好,却不知已经被朱元璋一眼看穿了。

    做皇帝希望自己儿子们有本事,又不希望他们太有本事。虽然自己不担心朱棣能在自己手底下翻起什么风浪,但是...

    想到这儿,朱元璋吩咐道:“传太子前来见驾。”

    过不多时,太子朱标就从东宫赶了过来:“儿臣见过父皇。”

    朱元璋今天对自己大儿子的态度格外温和,先是让他坐在了自己侧边,接着又把刚才放在一边的报纸亲自给太子拿了过去。

    “先把这个看完,再把你的感想告诉朕。”

    朱标受宠若惊,赶紧把报纸接了过来,以十分快的速度浏览了一遍,一边看一边在心里猜测父亲的用意。偷偷瞄了两眼朱元璋的脸色,发现他水波不兴,并不能从中看出什么端倪。

    “燕王愿意主动减田赋,能与民同乐,这是一件好事啊。”

    朱标在此之前并不知道报纸这玩意是啥,更不可能知道报纸是朱棣一手操办的。因此他并没有往深里去想这件事,只是单纯地为自己弟弟做的事感到高兴。

    “是一件好事不错,只是这报纸也是燕王自己办的。”

    朱元璋把问题的关键给说了出来。

    朱标也没白被那么多名师轮番轰炸了那么多年,很快就明白过来朱棣这是在自己宣扬自己的功绩,便问道:“父皇的意思是,四弟此举是有收买民心的用意?”

    他知道自己老爹愿意主动告诉他这事,那就意味着肯定是站在他这一边的,所以朱标此时并不惊慌。

    朱元璋不置可否地说道:“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你打算怎么做?”

    “回父皇,儿臣认为燕王就算真是有意在收买民心,对父皇也是有利无弊。北平乃边塞重镇,有燕王守在那里,可保一方太平。”

    “你就不怕到时候尾大不掉?”

    朱标有些犹豫,自己作为兄长,对于这些弟弟们的态度一直很宽仁,但这涉及到皇位有关的问题可就真不好说了。

    朱标想道:“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多种回答的方式,然而父皇没有找大臣商量这事,反而是直接把我叫了过来。这个态度就说明了他多半心里已经有了答案,那他到底想听哪一种呢?”

    “纵观历史,只有唐太宗李世民一个人算是以王爷的身份造反成功了,但当时李世民的势力比李建成可强太多了。反观自己这边,从小就被当成储君培养,宫中势力深厚,自己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思考了一会,这才自信满满地说道:“燕王可以收买民心,儿臣作为太子只会比他做的更出色。”

    “你可要想清楚了,他未来有可能会成为你的阻力。”

    “主干只要保证一直粗壮,就不怕被其它的树苗所盖过。儿臣有信心驾驭这些藩王们。”

    朱元璋很满意朱标的这番发言,做君主的就是要有与之对应的霸气。这回朱标难得的在父皇面前展示了一下自己这方面的气质,以前朱标都把霸气用在顶撞自己这件事上了。

    “希望你能在这之后的每一天里都铭记你今天说过的这些话。”

    竞争会促进参与的双方共同提高,朱元璋也乐见其成,他同样也不觉得朱棣就在北平那个穷乡僻壤里能翻起什么风浪,今天这波操作主要也是想看看太子的气量。

    “另外由你负责在京师办一份报纸,把这事做的漂亮一点。”

    朱标没想到父皇会让自己办这事,先是一阵欣喜,接着又很快意识到想把这件事办好并不简单。

    南京不比北平,全大明的权贵都集中在这里,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必须慎之又慎。

    不过刚才自己的豪言壮语已经撒出去了,若是连个小小报纸都办不好,他朱标又有什么脸面敢说能治理好这个国家呢?所以此时他自然不能退缩,一口答应了下来。

    “儿臣遵旨。”

    回到东宫的朱标立马开始着手办这件事。让他省心的是,造纸印刷等问题根本不用他操心,只需要动动嘴就可以了。

    他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个,就是定下自己这份报纸里都要有些什么东西。平时一直作息规律的朱标,当天一直忙到深夜才去休息。

    睡前朱标抬头看了看高悬的明月,有些中二地说道:“老四,你的战书哥哥我接下了,你可千万不要让本宫失望啊!”